52TV 52TV
空列表云端记录,请先登陆~

8K+VR解锁千年瑰宝!《布达拉宫》第二季用科技对话历史,网友直呼“文化DNA动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次数:337    评论

布达拉宫,这颗镶嵌在雪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民族宗教专家参与,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天成嘉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第二季自2月中旬播出以来,在各社交媒体及视频平台引发广泛热议。近日,“纪录片《布达拉宫》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布达拉宫》第一季于2024年8月推出,讲述了各族工匠修建、维护布达拉宫,传承、守望民族文化的鲜活故事,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第二季共七集,分别为《新颜》《节日》《印记》《公主》《白宫》《红宫》《回望》,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以细腻的影像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布达拉宫建筑的多彩面貌和雕塑、壁画等文物的迷人魅力,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讲述了其与藏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在精神联系。

立体呈现:

建筑瑰宝与文化底蕴的交响

随着镜头缓缓拉开,群山环抱中的布达拉宫无比巍峨,它不仅是一座高大庄严的建筑,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壮丽史诗。


▲布达拉宫外景。

“在创作手法上,本季延续了第一季平实叙事的风格,但在内容呈现上有了显著突破。第一季主要聚焦于与布达拉宫相关的现实人物故事;而第二季重在进一步拓展知识普及的维度,深入挖掘布达拉宫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文物价值等,为观众展现一个更具文化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布达拉宫。”座谈会上,纪录片总导演王冲霄介绍。

正如王冲霄所说,《布达拉宫》第二季通过精湛的镜头语言,生动展现了布达拉宫宏伟的建筑群落、珍贵的馆藏文物以及绚丽多彩的壁画艺术,系统呈现了其由内而外的辉煌面貌与深厚底蕴。

为了科学展示布达拉宫及西藏建筑的独特样貌,摄制组深入拍摄了法王洞、西大殿、达赖喇嘛灵塔殿等20多处宫殿,细致解析了其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精妙绝伦的抗震结构、寓意深远的空间布局等建筑智慧。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古代各族工匠的卓越才能,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建筑之美的永恒追求。

同时,纪录片还将镜头延伸至大昭寺、萨迦寺、桑耶寺、甘丹寺等10多处西藏古代著名建筑,其中部分尚未对外开放的建筑首次通过影像与观众见面,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西藏建筑文物的珍贵机会。


▲工作人员在修复布达拉宫外墙。

深入挖掘布达拉宫建筑背后的文化密码,是《布达拉宫》第二季的另一要旨。从地垄、阿嘎土、白玛草墙到牦牛布门帘,从利玛铜、铜鎏金到唐卡和壁画专用的矿物质颜料,这些西藏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生动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同时,雪顿节、泼甜墙等民俗文化的呈现,让观众得以窥探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

以布达拉宫为载体,纪录片由点及面,讲述了30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在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时,制作团队创新采用动画与实景结合的方式,生动还原了吐蕃使者与唐朝使团跨越千山万水的艰辛历程,将历史事件转化为鲜活的人物故事,使观众得以感知当时的文化交融,形成情感共鸣。“这种讲述方式将中华民族史与西藏地方史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了西藏地区与中原文明、周边民族的互动轨迹。”纪录片总编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李德成说。

纪录片还对布达拉宫的“人民性”进行了深度挖掘。“该片通过展现当代僧人、文物保护工作者、游客等不同群体的日常活动,讲述20多个人物故事,将这座世界屋脊上的宫殿还原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空间。”纪录片策划赵大新表示。

创新表达:

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融合

科技时代,AIGC技术的发展使得纪录片的制作可以突破想象力天花板,不少观众表示《布达拉宫》第二季的成片质感高,这与技术赋能密切相关。赵大新在座谈会上介绍,第二季采用最新的8K超高清摄影、数字增强技术,让山脉的纹理更有肌理感,充满视觉冲击力。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激光扫描、无人机高空拍摄,结合AR,360°再现了群山环抱的布达拉宫。

纪录片完整展现了布达拉宫的建筑美学(包括白宫、红宫的结构布局)、壁画艺术及珍贵文物,为后世留存了影像资料。片中对藏式传统工艺(如鎏金技术、藏香制作)的细致记录,进一步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同时AI动画技术的引入,则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为纪录片增添独特的创新表达。


▲贝叶经修复。

在传播方式上,纪录片采用“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不断拓展传播空间,增强传播效果。纪录片线上播出的同时,线下推出《心愿同行·纪录片〈布达拉宫〉VR大空间沉浸影像展》,在北京“798”艺术中心成功展演。观众通过VR设备,可以在500平方米的空间内自由探索七大项、七大殿,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文化传播从“观看”到“参与”的升级。“这种 ‘纪录片+VR’的实践,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下的文化科技融合。”纪录片监制、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张雅欣认为。

生动实践:

以影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布达拉宫》第二季在讲述西藏故事的过程中,着重展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通。纪录片以史诗般的叙事回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将建筑史与民族融合史相勾连,强化了布达拉宫作为汉藏文化交融象征的符号意义。

通过历史人物的跨地域活动,纪录片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后,进京觐见顺治帝,并接受清朝册封的历史事件,以及中原地区工匠参与宫殿扩建的细节,这些具体案例不仅证明了中央政权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更展现了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实际作用。


▲布达拉宫外景。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遗产。”恰如纪录片所强调的,从历代中央政府的修缮支持,到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文物保护协作,再到全球游客的尊重与向往,这些叙事共同勾勒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图景。影片结尾处,镜头缓缓扫过布达拉宫金顶的晨光,使观众在审美震撼中自然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布达拉宫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中华儿女共同书写的文明史诗。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纪录片《布达拉宫》第二季以丰富的内容呈现、数字科技的运用,为古老布达拉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路径,展现了文化纪录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



THE END
5